返回 第二十五章 利益交缠   问鼎十国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十五章 利益交缠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99biqu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孔子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是超然的。



只要真的了解孔子的事迹,对于那位游走于战火中的先贤,开创有教无类观念的至圣先师,都会怀有敬佩之心。



曲阜理所当然地成为后辈人瞻仰的圣地。



孔家人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,举办各种活动。



他们不收任何费用,让每一位前来“朝见”的读书人,兴致而来,兴尽而归。



孔家人真的那么伟大?



当然不是!



南来北往的读书人吃住在曲阜,所有花费都刺激着曲阜上上下下的经济,影响着县城的民生。



得利最大的豪绅商贾,自然乐意让出一些利润给孔家,让他们长此以往的举办各种活动。



一个巨大的利益链,彼此双赢。



读书人满意,豪绅商贾满意,城中各种小商贩也满意,孔家得名又得利……



这种情况,罗幼度都不好指摘什么。



毕竟孔家凭着自己的本事,利用老祖宗的影响力,带动曲阜的经济,造福地方百姓。



朝廷也是获利的一方。



就如后世的和尚寺,人家凭本事赚的钱,凭本事开公司,进军房地产。



能说什么?



也就吐槽几句而已。



继续往下看,看到了关于田地方面的问题。



罗幼度嘲讽笑道:“果然如此。”



如果说孔家在带动曲阜经济民生上的功劳无可指摘,在田地方面的作为就是罪大恶极。



完全钻了法律的空子……



周太祖郭威体恤孔家在五代动乱中遭受的重创,特许孔家享受免税制度。



这本是上位者对于孔子的敬慕以及孔家的怜悯。



但是孔家却利用免税的优势,在曲阜县城获得了大量的土地。



曲阜县农田七成都在孔家名下。



这里没有强买强卖,也没有迫害百姓。



是当地百姓自愿将田地投献孔家的。



孔家为堵天下悠悠之口,以少量的钱财购买,跟送的差不多。



百姓当然不蠢,是有利可图。



孔家享有免税的权力,田地在孔家名下,那就无须向朝廷交税。



孔家收取的田税仅是朝廷的六成。



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将田赠给孔家,百姓每年只需要向孔家上缴少量的粮食即可。



同样也是郭荣撤销孔家免税资格以后,百姓对郭荣切齿痛恨的缘故了。



百姓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好,他们才不管什么大道理。



孔家收的税少,那就是孔家人好。



郭荣的新政策,让百姓失了地,还得多缴税,自然是郭荣的问题。



孔家这种行径,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,以损失朝廷的利益换取他们的利益并且收买人心。



罗幼度想到了后世的明朝。



明朝怎么亡的?



原因很多,其中朱元璋、朱棣对于书生文人的优待就是原因之一。



朱元璋、朱棣本是体恤读书人清苦,给了各种免税待遇。



结果无心之中,养起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士绅团体,他们吸着国家的血,掌控着国家的权,吃饱了自己,却伤害了国家……



导致了一大半的明朝皇帝都将心思用在了跟文人集团的斗争上面。



因为皇帝没钱,都进文人口袋了。



孔家的情况也是如此。



如果多几个孔家这样的,那不就跟明朝一个样了?



罗幼度道:“已经占了曲阜七成田地,余下三成应该是豪绅的吧!没本事占据,还要免税,这是想跨界?”



他这话是一点没错,历史上孔家自宋朝起,就开始向临近的济宁、曹州的田地伸手。



孔家这种情况印证了一句话:流氓不可怕,就怕流氓有文化。



孔家的所作所为,触犯法律了吗?



没有!



他们非但没有触犯法律,反而一举一动,深得民心,受到曲阜上下所有人的爱戴。



同样的他们也忘记了初衷,曲阜上下皆为利益所包围,除了孔家人之外,几乎没有多少人重视读书。



曲阜来来往往的读书人,大多都是外来的,本地读书人是少之又少。



------题外话------



谢书友陈二猫的百赏,谢谢支持!



第二十五章 利益交缠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