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四百二十章债票   家族崛起:从当爷爷开始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四百二十章债票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99biqu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郁青衣在京都四处拜访,杨正山则在重山关宴请诸多商户。



自腾龙卫发展海贸之后,不少商户借着腾龙卫的东风坐上了出海的商船。而如今在腾龙卫做生意的商户足足有数百家之多。



当然要说大富商,还要数重山镇罗家、靖安王家、林家和张家,其他的商户虽然也在腾龙卫赚了不少银子,但与这几家相比还是差很多。



今日侯府前院热闹非凡,前来赴宴的商户就多达八十多家。



杨正山与酒宴之中,与众人谈笑风生,亲和力十足。



说实话,以如今的杨正山的身份地位,能够宴请这些商户就已经算是给这些商户面子了,更不要说杨正山还与他们推杯交盏,这让一众商户倍感荣幸。



往常,他们在官宦面前连坐的地方都没有,就别说什么把酒言欢了。


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



下人们将残羹剩菜撤下,再奉上茶水。



杨正山这才满面红光的坐在主位上,目光扫过一众商户。



“本侯此次宴请诸位其实是想跟诸位做一笔大生意!”



此话一出,堂内的众人顿时来了精神,酒意退去,双目清明的看着杨正山。



大生意?



若是这话出自别人之口,他们或许会怀疑这生意是不是假的,是不是在骗他们。



可这话出自杨正山之口,他们却不得不重视。



原因很简单,六年前杨正山在腾龙卫召开了一场招商大会,当年参加这场大会的商户如今可都赚的盆满锅满。



以至于在辽东商圈中流传着一句话‘家有万贯,不如腾龙卫的一条船’。



那场招商大会造就了腾龙卫海贸的神话,让无数商户对杨正山推崇万分。



以前在腾龙卫时,不知道有多少商户想跟杨正山搭上关系,可惜那时候腾龙卫已经发展起来了,杨正山根本没有必要亲自去招商。



因此对很多商户来说,错过了那场招商大会就是错过了一个天大的机会。



而如今杨正山又要跟商户们做生意,这些商户岂能不重视?



“侯爷的生意我们自然是支持的,侯爷仁义,只要侯爷有需要,我王家定然毫无保留!”靖安王家家主王振泽毫不犹豫的直接表态道。



要问这几年发展最快的是哪家,不是罗家,也不是辽安张家,而是靖安王家。



自杨正山给王家追回被劫走的棉布之后,王振泽就一直紧随腾龙卫的步伐,腾龙卫发展海贸,王振泽拿出了所有的家当卖了一艘船。



其他几家还在犹豫的时候,王家的商船已经跟着腾龙卫的水师去李盛王朝用粮食换金银矿石了。



到如今,靖安王家已经是辽东民间最大的海商了,罗家除外,罗家不是辽东的商户,是重山镇的商户。



“哈哈,其实这笔大生意利润不高,只是有些许薄利。”



杨正山笑了笑,接着说道:“本侯想以总兵府名义向诸位借贷,期限三年,每两银子月利三分!”



众人面面相觑。



不是做生意,是借钱!



所有人都有些懵逼。



以总兵府的名义向他们借钱?



这是靠谱吗?



官府向民间商户借钱,这事想想就觉得有些扯淡。



万一官府不还了怎么办?



难道他们还能向官府讨债不成?



向总兵府讨债?



喵的,是总兵府的刀不够锋利,还是总兵府的枪捅不死人?



而且月利只有三分,年息就是百分之三十六。



这利息看起来似乎很高,但实际上并不高。



因为在辽东向当铺和钱庄借贷都是九出十三归,而且还是三个月一期,还不上还会利滚利。



与之相比,月利三分真的很低了。



一时间,堂内沉寂下来,所有人都皱眉沉思起来。



杨正山也不着急,端起茶水细细品尝着。



“侯爷要借多少银子?”王振泽问道。



这个时候罗裳没有开口,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罗裳是杨正山的人,他开口无异于是当托。



反而是王振泽开口正好合适。



王家与杨正山也算是亲近,但又没有那么亲近,不完全是杨正山的人。



杨正山拿出一份契约,其实就跟银票差不多,上面写着重山镇总兵府债票,右边写着编号,中间写着数额一百两,左边写着兑付日期,下面则用小字写着这份契约的条例和兑付时间和地点。



其上盖着总兵府的官印,杨正山的侯印和私人印鉴,以及密押等。



印制银票并不是难事,辽安张家就是这方面的行家,大荣虽然没有宝钞,但民间钱庄银票商业非常发达。



而杨正山所持的债票其实跟银票一样,只不过银票是见票立即兑付,而债票则要到期之后才能兑付。



“一张一百两,总兵府印了三万张,即三百万两!”



“上面有总兵府的官印,有本侯的侯印和私人印鉴!”



“下面有写明,若到期后,总兵府无法兑付,可找本侯兑付!”



杨正山徐徐说道。



无论是银票还是这样的债票,其实都是一个诚信的问题。



如何让大家相信你能到期兑付才是关键。



杨正山怕这些人不相信总兵府的信誉,所以就把自己个人的信誉也押上了。



三年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



三百万两说多不多,但说少也绝对不算少。



王振泽想了想说道:“侯爷,我王家愿意出借二十万两!如果侯爷有需要,我们王家还能再凑十万两!”



对于杨正山,王振泽是信任万分,而且王家能有今天,也亏了杨正山的扶持。



第四百二十章债票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