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  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99biqu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皇太子到来,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,就要启程前去见驾。



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,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。



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,管好地方,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。



即便如此,他刚到的时候,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、士绅前来参拜。



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,心里暗叹不已。



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,而是因为别的事情。



按照规定,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。



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,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。



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,职务出现大量空缺,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。



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,不利于政局稳定。



可这种重要位置,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。



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,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。



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,人不够用了。



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。



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,只能加强监管,尽快将空缺补上。



很快朱标就安顿好,开始了工作。



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,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。



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。



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,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。



百姓的反应嘛,其实没多大反应。



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,期间连年战乱,百姓流动也很大。



到了当前,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,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。



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,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。



有黄河会如何,他们不知道。



可能会好一点吧,但谁知道呢。



再说了,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。



上面的人说要改道,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?



与其关心这个,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。



看到这些,朱标却松了口气。



他深知,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,想让百姓同意很难。



只要他们不反对,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。



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,他们才是关键点。



他们读过书,有一定的见识。



关键是,下能裹挟百姓,上能勾连百官。



不把他们摆平,什么事儿都不好办。



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,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。



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,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。



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?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。



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,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。



有了黄河水灌溉,他们家的旱田,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。



且黄河水运的便利,他们也能享受到。



至于黄河失控?我家离的远,问题不大。



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。



但总体来说,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。



原因很简单,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。



看到这里,朱标就更放心了。



大多数人支持,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。



而且这些人之所以反对,不过是想要好处罢了。



只要朝廷在别处给他们划一块地,他们比谁都积极。



少数强硬分子也有办法,赵瑁案和假钞案,可以量身为他们打造一整套罪证。



作为仁慈的皇太子,允许他们二选一。



但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,那就是读书人。



而且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,这个群体意见最复杂。



有认为要让黄河回归故道的,重现昔日荣光。



有反对的,太危险了,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。



还有人墙头草,认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。



不过好消息是,反对的人也大多是担心风险太大,而不是反对回归。



这让朱标彻底放下心来。



到了这一步,事情差不多已经明朗。



但朱标依然没有表态,或者说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,作为皇太子他是不会表态的。



但不表态,并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点倾向。



之后他就动身前往河南,路上他感叹了一句:



“若是黄河还在就好了,乘船一日就能从山东到达河南,免了路途奔波。”



永远不要低估,下级官吏揣测上级心思的能力。



这句话传出去之后,原本态度暧昧的山东官吏,纷纷表示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

有了官方的表态,舆论渐渐的向着回归故道转变。



就连最不关心此事的百姓,也开始讨论起来。



朱标的那句话,也先一步传到了河南。



所以等他到达之后,河南这边的舆论风向,清一色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

这里的官员还试图打探他的口风,获得更确切的消息。



朱标自然知道他们的目的,就故意说道:



“黄河改不改道不是我们说了算,要有专业人才勘探,拿出证据才行。”



此言一出,官吏们心中就什么都懂了。



太子殿下这是想要详细数据。



而太子殿下代表的是陛下,也就是说陛下想要数据。



这东西我们没有,但可以找人勘探啊。



妥了。



马上找懂河务的人去办。



之后朱标就不再谈论黄河改道之事,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,再多就是画蛇添足。



接下来,他将心思都放在了宝钞新政上。



时间已经进入六月份,到了发行新钞的时候了。



宝钞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,就看这一哆嗦了。



就算有再大的事情,也要为此让步。



——



时间线退到半个月前。



在完成黄河改道的布局之后,朱元璋就带人来到宝钞提举司的仓库。



各种面额的宝钞,码放的整整齐齐,犹如小山一般。



即便陈景恪见多识广,腿也有点软。



这可都是钱啊。



不过还好,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稳,没有丢人。



朝旁边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。



发现朱雄英就是有些兴奋,别的都还好。



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,太孙,啥场面没见过。



徐允恭就没这么淡定了,从他不停滚动的喉结,和略微有些颤抖的手。



就能看出心中是多么的亢奋。



这让陈景恪心里平衡了许多,丢人的不是我一个啊。



“老徐,啥感觉?”



徐允恭白了他一眼,不过还是老实的说道:



“我算是明白,为何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了。”



“看到这么多宝钞,我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。”



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