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六百八十八章还是小看它了   我的系统不正经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六百八十八章还是小看它了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99biqu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越地窑场的逐年没落,是无法挽回的事实。



六九零年,北宋建国之后,作为北宋唯一官窑的汝窑,后来居上,从而结束了秘色瓷,自中晚唐至北宋中期作为“御瓷”的历史。



在绍兴元年和四年,为南宋皇室烧造的明堂祭器,成了越窑最后的辉煌。



越窑的辉煌消失,但是窑工可不会消失。



还有,任何技术,都不会是凭空而来的,比如北宋的宝烧技术。



这种技术,肯定有一个发展过程。



很明显,宋代的宝烧,很可能就是从秘色瓷发展而来的。



或者,是继承了部分秘色瓷的技术。



这也是无奈的选择,因为秘色瓷的保密技术太强了。



五代十国时,吴越国钱氏王朝下令,越窑只能烧制供奉皇室的器物。



当时的产品,被官府严格控制,几乎不流于民间,其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更不外传。



这个时期,越窑青瓷均被称为秘色瓷。



这些秘色瓷进入钱氏皇宫,在钱氏王族成员死后,部分秘色瓷器又被随葬地下。



自宋以后,随着越窑的衰落,秘色瓷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


有关秘色瓷的历史,也成为一段隐秘而又美好的记忆。



自此,好像秘色瓷就失去了踪迹。



清代乾隆年间,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,无所不有,惟独缺少一件秘色瓷。



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:“李唐越器人间无,赵宋官窑辰星看。”



他是为自己贵为天子、富有四海,却无缘一睹秘色瓷的芳容而遗憾。



其实,事情是一体两面的,也许就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之下,秘色瓷就流传了下来呢?



秘色瓷外表如冰似玉,透着碧绿色,主要是青釉!



这些特征,是不是有点耳熟?



汝窑的特征呢?青如天、面如玉、蝉翼纹、晨星稀?



传说汝瓷造型古朴大方,以名贵玛瑙为釉,色泽独特,有“玛瑙为釉古相传”的赞誉。



它的特征也很明显,随光变幻,观其釉色,犹如“雨过天晴云**”,“千峰碧波翠色来”之美妙。



再就是土质细润,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,明亮而不刺目。



其实,别的都不说,就看“雨过天晴云**”,“千峰碧波翠色来”这两句形容的诗句,就可以看出,跟秘色瓷的形象,是有多么相似!



在中国陶瓷史上,各窑口之间的学习、模仿、接受、竞争和互鉴从未间断过。



在汝窑青瓷之前,越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青瓷生产历史,并且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。



质量和艺术水准极高的越窑秘色瓷,在唐宋时期风靡一时,中外青瓷窑口争先仿效,汝窑青瓷也不例外。



种种迹象表明,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之间,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


只不过,这些都没法证明,因为汝窑出在北地,而越窑却在南方。



其实这些也不用陈文哲来证明,因为很多人都探究过。



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,追求的审美风格是一致的。



汝瓷淡淡的天青色,所带来的感官享受,容易让人想起宋词中的“明月”“绿水”“芳草”和“春水”等词语。



这与越窑秘色瓷所追求的“如明月春水”、“如薄冰绿云”的釉色效果,何其相似?



当然,这些传承历史,陈文哲不感兴趣,他感兴趣的是传承。



第六百八十八章还是小看它了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